快捷搜索:  汽车  科技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那年父亲已经89岁了,腿脚还灵便,但耳朵很背,几乎听不到外界声音,大都是从对方口型来判断内容。记得2008年夏天母亲过世,为了让父亲散心,我们一家三口带着父亲去了一趟三亚,为期10天。父亲的固执让我苦不堪言。作为子女,大概没有多少人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;作为父母,对“三世同堂”不抱任何的期待。孩子的爷爷奶奶曾和我们一起住过两年,不是因为帮我们带孩子,而是他们在郑的生意转手后(做生意时住店),不想回老家,又不想租房住。那两年鸡飞狗跳、生活一团糟,最后不欢而散,几乎成仇。在此不提。我的父母一直生活在老家,每年大概来我这里住不到一个月时间。母亲随和,父亲强势惯了,毕竟时间短,并未有什么大的矛盾。

央媒鼓励“三世同堂”,说说我的感受。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1)

过去的老年人喜欢天伦之乐,也对养老院有偏见,因此愿意“三世同堂”。

作为60后,“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,被人抛弃的第一代”,自己将父母送走没有几年,而自己也快要步入老年人的行列。

感觉对“三世同堂”还是有发言权。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2)

作为子女,大概没有多少人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;作为父母,对“三世同堂”不抱任何的期待。

孩子的爷爷奶奶曾和我们一起住过两年,不是因为帮我们带孩子,而是他们在郑的生意转手后(做生意时住店),不想回老家,又不想租房住。那两年鸡飞狗跳、生活一团糟,最后不欢而散,几乎成仇。在此不提。

我的父母一直生活在老家,每年大概来我这里住不到一个月时间。母亲随和,父亲强势惯了,毕竟时间短,并未有什么大的矛盾。

记得2008年夏天母亲过世,为了让父亲散心,我们一家三口带着父亲去了一趟三亚,为期10天。父亲的固执让我苦不堪言。

那年父亲已经89岁了,腿脚还灵便,但耳朵很背,几乎听不到外界声音,大都是从对方口型来判断内容。

但89岁的老父亲不服老。过马路从不让人搀扶,也不看红绿灯,只要自己看没车时就大步横穿马路,常让人胆战心惊。

89岁的老父亲节约惯了。出门不愿打出租,嫌贵;吃饭能省就省,生怕浪费了钱。一次在一餐馆吃海鲜,我们每点一个菜,父亲就长长的“嗨”一声,让人心烦意乱。那天我大概心情不好,脸上的表情也不好,就给父亲摆摆手。父亲立马扯着嗓子吼:你那么厉害干啥,话都不让人说!一口标准的河南腔,在餐馆回响。想想当时的场景,满屋子人的目光都盯在你身上,你真的恨不得钻到地缝里。我只好深深埋下头,不敢吭一声。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3)

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·葛文德的《最好的告别》在当当公众号“书单来了”推介时,我在其后的一段留言被采用,得到很多人的点赞和共鸣:“准备入手《最好的告别》,现正在经受煎熬。91岁的老父亲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已经两年的时间,脾气很差,姐妹几个尽心陪伴也达不到老人满意,很无奈,也觉老人很可怜,更不敢遥想只有一个孩子的我们老了会怎样。只能多看书,多修炼自己,以期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孤独与衰老。”

对几乎所有的老人,养老院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。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,到一个陌生的地方,面对陌生的人群,构建新的人际关系,过一种一成不变、没有多少自由的生活。

但现实是,对于今后的人们,养老院终将成为我们最后的归宿,不管你多么心不甘情不愿。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4)

对于我们的父辈,没有精神上的洗礼、思想上的准备,抗拒情有可原,我们尽可能协调好工作与赡养的矛盾,多抽时间尽多的陪伴,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抚慰。并通过这种贴身的照顾、辛苦的付出,对衰老的无奈与不可抗拒做好精神上的储备。

对于我们的子女,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,面临的压力更大。他们既没有我们这代人对老人的那份奉献、付出精神,也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衬。他们自己养大自己的孩子都力不从心,何来精力、时间去侍奉老人?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5)

当我们老了,不能独自生活,就要乖乖到养老院去,从心理上接受并逐渐去适应养老院的生活。不要奢望“三世同堂”,既不现实,也不具有可行性。

别人家的三代同堂(没有人愿意三世同堂)(6)

武志红有段关于分离的话,送给孩子,也送给父母:

虽然我们崇尚亲密,惧怕别离,但太多觉醒,是从分离开始的。

与原生家庭分离,成为独立自我——

于孩子而言,这是拥有开阔人生的开始;

于父母而言,这是开启二次人生的契机。

也许养育自己、或者养育孩子,最重要的是滋养出这种感觉:

我可以活出自己,成为自己。

由此,去见识更加全然、饱满的世界。

最后,祝你我都能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。

猜您喜欢: